簽約事宜,有哪些要注意

11月底由立法院三讀通過的《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 鼓勵房東將房子委託包租、代管業者,在租稅方面給予優惠, 但對於房東、房客最相關的簽約事宜,有哪些要注意的呢? 第一,押金不得超過2個月租金總額,第二, 房東在簽約時應說明租賃期間房東負責修繕的項目及範圍。 若...

『開價是甚麼』│ 市場分享 │ 不二價大流行

相信在許多人購屋最後階段最在意的就是;還能殺多少價?

買方不知道的是,會以很多不同的資訊來源,選擇一個自己想聽的話來當作殺價模式,有的是名嘴、有的是媒體、有的是親朋好友,也有的是從網路或知識類型與論壇等等得知,但其實你們對於這其中的業內手法理解程度並不高。

無論是代銷或建商,都會以底價來設定一個開價範圍,在早期資訊不對等的時代,賣方可以隻手遮天的來因應各種不同種類的買方客群,有的人爽快、有的人龜毛、有的人斤斤計較、有的人一毛不拔,所以銷售方就有機會從這過程中賺取所謂的溢價,這也是多數消費者吃過虧的地方。就是買得比其他鄰居還要貴或明顯價格高出許多,在建設方沒有調漲平均價位的時候,基本上都有某種程度的守價水位,那對於代銷而言就是多賺的。

而隨著時間與人們的經驗發展到現在,實價登錄的實施,預售屋實登的伏筆,都是為了要不動產市場交易透明化,不僅打擊有心人士的投機空間,也阻礙了在資訊速度上所產生的利益,又或是賣方可以操作的售價彈性,這無疑都是在為使買方消費爭議率降低,所以不二價也成了現況很廣泛的流行。

開價;每個區域、建商、文化、風格、習慣、操作方式、個案調性、代銷模式,都不一樣,沒有一併而論的事情,也沒有如消費者所想似乎每個建案都可以如法炮製,所以買方不需要去執著到底自己買了幾折,議了多少空間,還是花了多少時間在砍價錢,更不用去大動心機來玩一進一退的攻防戰。

開價與不二價,買方的思維邏輯應該是這樣;
資訊越公開,成交資料越透明,你應該要多做功課,在過去是連基本個案訊息都很難得手,想知道自己欲了解的建案,不跑一趟賣方現場是無法簡單輕易得知的,既然人人都可從網路上收集可了解區域的行情,又有甚麼價可殺呢?

資訊越模糊,成交資料越神秘,你無法透過任何方式來認識房價,一切不明朗也不清楚的時候,你就應該要大殺特殺,從對方的反應來慢慢斡旋到最接近的底價。

市面上普遍常見的個案開價或價格折扣模式;
1.折數:首次開價打幾折,欲購買在打底折。
2.折價:首次每坪折多少,欲購買在折零頭。
3.公定:開價全統一折扣多少就是成交價錢。
4.不議:不折也不開價,一律全戶是不二價。

折數有95折、9折、85折、8折、78折、75折,但沒有7折以下。
折價有每坪5千、1萬、1萬5、2萬、2萬5等等,但沒有打折數。

有分初次看屋折扣後再議,都是留下最後締結空間所設。
沒有這分別就代表賣方無意願走這程序一律交易透明化。

也許有人會認為,買房子何來不二價的道理,無論你信不信,現況的時代與環境,也真的不適合再設定那些議價的模式了,浪費時間又不得市場好感,還不如直接點還比較受歡迎。同時殺價多半也是買方不想認同那售價行情而有的心理狀態與行為動機,假使你對整個不動產有豐富的經驗與認知,相信屆時你也不需要殺價,因為市場的成本或行情水位你都瞭如指掌。

這個道理就跟一個常態在市場第一線上的賣方在買同業的房子是一樣意思,更本不會去花那個美國時間在與業務拉扯,因為他們深知甚麼產品甚麼區域甚麼品牌該賣甚麼價,也深知這個行業的訂價規則與邏輯,所以業內更本不看開價,也不會去在乎到底對方是用甚麼締結模式,看的從來都是底價。

不是說消費者不該殺價。
不是說買房子不用議價。

是說你該利用這透明的時代多做功課來成全自己。
是說你該更要花時間去了解市場行情與個案資訊。

不是無腦殺價就是便宜。
不是逃避現實就要議價。

是說你該在這麼公開交易訊息的時代盡快做決定。
是說你該在這麼保護買方機制的現代去相信市場。

不要再對無意義的開價來混淆認知行情與價錢。
不要再執著自己到底砍了多少折有無撿到便宜。

你應該要有判斷是否無超所值與值超所物,不是盲從媒體、不是誤信狗血言論、不是隨意聽取沒有佐證過的資訊、不是只去撿自己想聽或想看的的內容來做參考。

實價登錄,成交價有高有低,買方總是看低不看高,認為高價都是假,低價才是真。認為高價買方是笨蛋,然後你最聰明,這是種極大的愚昧與無知,市場本就有區間價位帶,買高也好、買低也罷,那都是別人的事不關你的事。

【所有賣方都沒有統一的開價,因此看開價毫無意義,我們應該要學習的是要如何多認識不動產與理解市場。我們應該要在乎的是自己需求購屋的本質與動機目的,不要想做個評論家還是名嘴,也不要想著自己有多清高與神聖,人們充其量都只是一個想買房子的平凡人而已。預算足夠,產品地段品牌可以接受,房子很喜歡,價錢合理,買就對了。其他都是多說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