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銀行指出,新冠肺炎危機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帶來六大啟示,包括須關注未來通膨走勢、債務可持續性與經濟成長間的平衡、主要國家貨幣政策範圍延伸過廣引發擔憂、全球整體實質投資擴增速度可能較快、加劇貧富不均擴大的擔憂以及新冠肺炎危機後,更有利於推動綠色復甦與永續發展。
央行在理監事會議參考資料提出,兩次危機帶來六大啟示與反思。一,新冠肺炎危機後,美、日等主要經濟體M2成長率遠高於全球金融危機;但產出缺口仍為負,未來通膨走勢值得關注。央行提及,近期美國通膨上揚較明顯,引發通膨是否持續走升的討論。
一般認為,短期內美國通膨率可能因經濟重啟、供應鏈瓶頸等因素而暫時上揚,但在產出缺口為負的情況下,通膨應不致持續,且通膨風險尚屬可控。
惟若貨幣寬鬆、財政擴張持續擴大,通膨壓力仍可能升溫,未來通膨走勢值得關注。
二,新冠肺炎危機後,高公共債務、低利率情形較全球金融危機顯著;債務可持續性與經濟成長間的平衡,已成重要課題。
三,主要國家的貨幣政策範圍延伸過廣已引發擔憂;新冠肺炎危機爆發後,主要國家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與合作程度更甚以往。許多央行擴大資產購買計畫、大量購入政府債券,已使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連結日增,甚至引發政府債務貨幣化(debt monetization)等疑慮。
四,新冠肺炎危機後,全球整體實質投資擴增速度可能較快,惟個別投資情況仍有所差異,對生產力的影響仍不確定。
五,與全球金融危機相較,新冠肺炎危機對勞動市場衝擊較大,尤以女性、年輕人等為最,亦加劇不均擴大的擔憂。
相較於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新冠肺炎危機爆發後,整體勞動參與率下滑幅度較大,且女性所受衝擊較深。此外,較年輕、教育程度較低的勞動力之就業率下滑幅度亦較大。
IMF指出,中期而言,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加劇所得分配不均。若干較脆弱的族群原已不易取得教育、就業機會,加上疫情後,自動化、機器人化益加盛行,低技術、低薪勞工相對較易被取代,恐使所得分配不均進一步擴大。
六,相較於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新冠肺炎危機後的環境,更有利推動綠色復甦與永續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