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廣告經常出現「地主戶」、「股東保留戶」,但地主戶比例高的社區值得買嗎?業者表示,過去土地是買斷來蓋最簡單方式,但在地價愈高的地區,「開發合建」的情況明顯,有些建案動輒2至5成都是地主戶,未來雖然有可能成為房價「最軟的那一塊」,不過常見問題是「社區管理」,若地主分回的是一樓店面,就可能變成「新大樓開LOCAL店面」,如檳榔攤、機車行,不一定符合社區期待。
豐穀建設業務部經理王木林指出,市場常見地主、建商達成合建方式,地主分回一定比例的戶數,通常除了自用分配運用外,多數都會委託建商賣掉,「不過地主通常不太可能便宜賣」,兩者會講好時機點跟銷售量,而且因為地主戶往往都是最後壓軸,依照近年房市銷售經驗,跟市價不會太遠;不過,「若是地主後續自行銷售,因為成本較低,又恰好是景氣不好時,才容易出現破壞性的價格」。
全球居不動產情報室總監陳炳辰補充,不少建案都有所謂「地主合建」,分布比例以市中心最多,因為市區土地較少,建商與地主合建就常出現地主戶比例高的狀況,一般人除非調出謄本,否則在買房時判斷不出來。
雖然房價未必有影響,但很多早期地主戶可以把持管委會一定席次,不好的情況就是霸占管委會,陳炳辰補充,「地主戶占比過高的社區的風格就會隨著地主而改變,例如出租戶很多、社區決策遭壟斷,過去還因為很多地主早期都是商家,就有台北南港新大樓社區,全新大樓漂漂亮亮,但一樓卻是經營機車行、檳榔㰙,影響大樓門面。不過他強調「地主戶多寡與水準素質沒有絕對關係,只是因戶數占比相對高,非好即壞」。(王鈞生/台中報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