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約事宜,有哪些要注意

11月底由立法院三讀通過的《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 鼓勵房東將房子委託包租、代管業者,在租稅方面給予優惠, 但對於房東、房客最相關的簽約事宜,有哪些要注意的呢? 第一,押金不得超過2個月租金總額,第二, 房東在簽約時應說明租賃期間房東負責修繕的項目及範圍。 若...

【轉載】連5年沒新生兒、村裡只剩老人 台灣哪些地方正悄悄「滅村」?

過去十年,已有近百村里從地圖上消失;去年,更有179個村里沒有新生命降臨。偏鄉面臨少子化、高齡化夾擊,正快速「滅村」。六都整併十二年,為何城鄉差距愈拉愈大?有哪些地方已亮起紅燈?


極限村落-平溪-菁桐-龍崎-布袋-嘉義-台南-地方創生-共好台灣

住在布袋考試里的芙蓉嬸,獨居近20年,雖已88歲,仍每週騎腳踏車到距離3公里外的布袋市區買菜,每天到里長家和老人談天說笑,是她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光。圖片來源:王建棟攝

文 林倖妃   天下雜誌775期

發布時間:2023-06-13

台鐵平溪支線的終點站,曾經是萬人雜沓的繁華山城。


「早期平溪街上有兩家戲院、還有酒家,當時光是菁桐、白石和薯榔三個里,就有一萬多人,」平溪國中家長會會長詹林欽說起他曾眼見的盛況,深坑的人去木柵、景美買日用品,卻會坐車到菁桐買蔬菜、豬肉和理髮。


鄰近煤礦區的菁桐,也是生與死的交會之處。1970年時從嘉義嫁到當地,黃糸指著前方的建築,「這裡以前是台陽礦業的福利社,連買菜都要排很長的隊,」她還依稀記得鼎沸的人聲,礦區連採礦都分三班制,「有次礦坑出事死了很多人,都放在礦工醫院前面用白布蓋起來,走過去心裡都很酸。」


新北市平溪區》菁桐里現場:只有告別式,沒有婚禮

煤礦坑在1986年封閉後,平溪從此逐漸沒落,現以32%的老人比例成為全國最老的鄉鎮區,「當時有許多年輕力壯的礦工,買了房子就地生根,」詹林欽說,隨著他們漸漸年老,現只剩下老人。


如今三個里總人口約800人,人數最少的菁桐里,出生數連續五年掛零。


無子村里-零出生率-菁桐-中坑-考試里


「因為土質屬黏土,種什麼都活不了,又是基隆河上游的水源水質保護區,長期被限建,」菁桐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楊明益感嘆,現在里長選舉只要80幾票就能當選,社區活動中心前廣場辦的都是告別式,「印象中最近一次婚禮已經是15年前。」


內政部的數據顯示,光是去年,全台就有179個村里沒有新生兒,包括菁桐在內的11個村里,更在最近五年內都不曾有新生命降臨,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無子社區」:新北、嘉義縣和澎湖縣各兩村里,其他分布在台南、高雄、宜蘭、南投、苗栗。


無子村里-零出生率-台灣偏鄉


這些村里面對高齡化和無子化的雙重擠壓,人數岌岌可危,瀕臨滅村邊緣。


從無子社區到極限村落

1991年,日本社會學者大野晃創造出「限界集落」一詞,台灣翻譯為「極限村落」,指的是人口外流造成村落空洞化、邊緣化及高齡化,65歲以上人口超過半數,導致維持共同體的機能已達極限。


10年前,全台共有7835個村里,去年底減至7748個,87個村里默默消失。


其實是因為台南甘冒大不諱,執行鄰里瘦身,有103個村里從地圖上除名。「有些村里鄰人口太少,里鄰長的工作負荷差距也太大,」民政局長姜淋煌坦言,當時依據的是地理位置、生活圈和人口等條件。但也因為里長數隨之縮編,一度引發熊熊怒火,不滿的里長指控市府「暗殺村里」。


時至今日,「以國人的生活習性,村落會不見除非是天災地變,但人口流失卻是時間的問題,」姜淋煌坦言,由於里長多是地方樁腳,首長要進行村里整併,需有政治魄力和勇氣,但如今許多地方只剩下30、40戶,「滅村,可能是遲早的問題。」


台南市龍崎區》中坑里現場:六都也有無子村,落差拉大

翻開整併前後的名單,消失的村里多位在鹽水區、後壁區、白河區、麻豆區和官田區等原台南縣區。而原市區的中西區雖然從38里縮為20里,每一里人口數卻從上千人增加到超過2500人,最高有6000多人。


事實上,在六都出現後,反而讓城鄉差距落差更大。


2011年,政府為了要達成區域均衡發展,直轄市從兩個整併為六個。事後證明,不但沒有達到平衡的效果,人流反而更多集中到都會。


「不僅是年輕人,老年人也因為都會福利、醫療和便利性,而有往市區流動的趨勢,」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呂育誠觀察。


造成的結果是六都成形至今12年,台北和新北的老年人口都急遽成長超過8%,高雄市也達7.8%,而「同一縣市的偏遠區域,人口也加速度往市區集中,」呂育誠認為,地方的衰敝將更無可挽回。


位處縣市合併升格的偏遠村里,猶如暗夜星火般飄搖。


例如距離台南市區10公里遠,原屬縣區的龍崎中坑里。


龍崎-台南-中坑里-陳茂全

台南市龍崎區中坑里里長陳茂全。(王建棟攝)


5月下旬,大旱中的台南開始飄起久違的細雨,車行過碩大的「龍崎竹鄉」牌樓,慢慢爬坡進入山區,雖然眼見「中坑里」的路標,但在小路蜿蜒前進,卻久久不見車行和人跡,只有兩側隨風呼嘯的竹林沙沙作響。


以產竹聞名的龍崎,五年來人口減幅近兩成,高居全台鄉鎮第一,老化程度為全台第二,帳面上有戶口者約3500餘人,而中坑里是八個里中人數最少,僅有約140人。


台灣鄉鎮-人口減幅-人口-龍崎


台灣偏鄉-老化指數-最老鄉鎮-平溪-龍崎-左鎮-雙溪


曾有900人,現僅剩60人

數據可能更難看,因為「很多人都搬出去外面和子女住在一起,戶口留著是因為土地在這裡,需要保有農保身分,」現年79歲的里長陳茂全一語道破。


已經擔任四屆里長的他低頭算了算,實際大概還有60人,大多數是60到80多歲的老人。


中坑里位在二仁溪上游,當地人過去靠著滿山遍野的竹子維生,早期出產搖籃、禮籃等竹編品,最多時有將近900人,之後因不及塑膠製品便利,加上九成以上土地為山坡地保育區,開發嚴重受限,人口外流到周邊的關廟、仁德和歸仁等地。


陳茂全以「遠遠一塊厝」,形容中坑里的房屋分散,戶與戶之間相隔距離遙遠。記者隨他到信奉清水祖師爺的清水宮,也是在地人的信仰中心,午後的廟內只有廟公楊朝琴和附近鄰居正在聊天,整個山頭唯一的一支小黃公車站牌,孤獨地站在廟埕前。


龍崎-中坑里-清水宮-楊朝琴-台南

龍崎中坑里的清水宮是當地人的信仰中心,廟公楊朝琴已駐守20多年,他的老家早已老舊傾頹成為危險建築,附近房屋若非拆除,就是住戶大多偶爾才回來。(王建棟攝)


杳無人煙的路上,偶爾才有穿著汗衫短褲、上山運動的遊客走過。


「以前清水祖師生日都會辦平安宴,最多時開到二、三百桌,」從小外出打拚的楊朝琴,42歲回到家鄉當廟公已25年,「疫情前只剩下上百桌,規模愈來愈小,沒有以前那麼多人了。」


菁桐和中坑,都被急於追上現代化的城市遠遠拋在後面。然而,南北資源的差距,卻是顯而易見。


鄉鎮代表會消失,偏鄉更凋敝?

菁桐社區發展協會所在的社區活動中心,過去曾經是礦工醫院所在地,如今是周邊三里包括菁桐、白石和薯榔的生活支柱,包括社區巡迴醫療、老人共餐據點以及婦女大學課程等都在這裡。


老人食堂-長照-新北市-菁桐

雖然政府推動長照,普設老人關懷據點和老人食堂等,但城與鄉的資源卻不盡相同。不過學者提醒,政府仍應正視老年人集中都會,可能造成的財政負擔和後續效應。(王建棟攝)


資源相對拮据的台南,陳茂全的里長辦公室就設在自家,每逢颱風或大雨過後,他會騎著摩托車、載著柴刀和電鋸到處去巡視,遇到樹幹被風吹倒就跳下來砍樹枝,以方便車輛通行。


「以前鄉鎮有代表會,找代表就可以爭取經費,現在都要拜託議員,」陳茂全愈說愈憤慨。中坑最重要的163縣道,已經二十幾年未曾整修,「柏油都翹起來,整條路破破爛爛。3公里長的道路要重鋪瀝青,三年都未完工,鋪一段就說等明年有錢再繼續鋪。」


過去談城鄉差距,粗略劃出「城」是六都、「鄉」是縣市鄉鎮,但呂育誠分析,台灣雖然發展出「一日生活圈」,現實是城中有鄉、鄉又有各自不同樣態,有些就此停滯、有些處境更為艱困。


六都各有剪不斷的憂愁,而農業縣市的失落感卻比以往更甚。


嘉義縣布袋鎮》考試里現場:風水寶地只剩下公嬤與阿祖

46歲的蔡瑋傑曾是兩任議員,去年底更上層樓成為布袋鎮長,他指著拿在手上的表格,布袋鎮的老年人口比率為23%,比嘉義縣的21.69%還要高。


「八年前我當議員剛上任,滿懷雄心壯志想著要把人留下來,四年後就發現無力可回天。我們的力量根本微不足道,」有著精壯身材的蔡瑋傑,滿臉無奈地說,老一輩不斷老死、年輕輩補不上來又出走,產業短期內也無法翻身。


以高跟鞋教堂和好美里彩繪聞名的布袋,雖然號稱出產全國90%的菜脯、70%的台灣鯛魚苗,還有品質最好的牡蠣和白玉苦瓜,卻仍無法挽回出走潮,全鎮總人口近2.5萬人,20歲以下新生代僅佔10.5%,相當老年人口的一半還不到。


更令人擔憂的是,去年布袋的出生人數跌破百人,僅有97個新生兒,死亡人數卻突破400人大關,相差了四倍之多。


過去農村都是老人和小孩,現在在村落只剩下阿公阿嬤和阿祖。


布袋的無子社區叫考試里,距海邊5公里遠,有兩個聚落分別是魁潭和鹿寮仔,原本農田多種植五穀雜糧,近年卻因土壤鹽化加上海水倒灌,車行過沿路多是廢耕荒地,僅存少數玉米、田菁。


或許是名為「考試」,當地人最津津樂道的是早期曾出產台灣第一位留美電機博士,「我們共有11個博士,依人口比例應該最高,」里長陳泰和面露得意,「雖然位處風頭水尾,『風水地理』卻很好。」


考試里-布袋-嘉義-陳泰和-里長

嘉義縣布袋鎮考試里里長陳泰和。(王建棟攝)


地理雖好,卻仍無法留住人,當地設有戶籍數為273人,超過65歲佔比高達33%,「現在實際住在這裡,頂多150人左右,」當了四屆里長的陳泰和,屈指數了數,他在12年前第一次選里長得到160餘票,和對手只差5票;去年底在沒人競爭之下,他獨得140多票當選,選票萎縮速度驚人。


極限村落的民主隱憂

不論六都或非六都,這些極限村落步向沒有明天的未來,似已是無法阻擋的趨勢。「直轄市本身已經自顧不暇,也無法帶動周邊小雞,即便有心也無力,」呂育誠不諱言,縣市鄉鎮雖然人口流失,仍努力想要求生存,方向卻不見得是對的,「就會形成各自找出路的現象。」


隨著作為最小自治體的村里規模愈來愈小,東海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黃信達認為,從組織來看,作為樁腳的里長運作效率會更高,控制整合能力愈強。然而從政治現實面而言,賄選也愈容易。


另一方面,縣市整併後,廢除鄉鎮改為區,權力集中在直轄市政府,雖然提升了管理效率,卻傷害地方自治性,許多公眾事務過去可直接由鄉公所解決,如今卻要透過層層轉介,等待市府局處處理。


「現在大量人口向都市集中,鄉鎮被放棄,整個經濟生產型態和社會結構轉變,老人的問題會更嚴重,」黃信達感嘆道。


青壯世代返鄉,才有機會重生

堪稱是先行者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2014年提出地方創生,期盼藉由年輕人的力量,營造具有夢想及希望的地方,以矯正人口過度集中首都圈的情況。台灣也將2019年訂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拉高為國家安全戰略層級的國家政策。


「但若是地方沒有自己的文化和特色,又沒有青年返鄉在社區經營,」在三峽老街旁經營古厝藝文食堂、手工豆漿店、課後陪伴基地,台灣地域振興聯盟發起人林峻丞直言,「這才是我所擔憂,」他認為,唯有青年願意回去,才有可能帶來新契機。


嘉義縣-布袋鎮

面對老化浪潮,布袋鎮在過去20年內少8000人,年輕的鎮長蔡瑋傑擔心,嬰兒潮世代逐步邁入老年,老化的速度勢必愈來愈快。但青農、青漁返鄉的人數卻遠遠不及。(王建棟攝)


「要帶動地方,產業發展是一個方式,但產業碰到更大問題是沒有人才,」林峻丞經常到各地為地方把脈,他認為要從根本解決,就要配合政府政策從教育去培育人才,例如嘉義市若定位為「木都」,即應從地方自治法規和教育的改變,建立升學途徑去培育木製產業鏈。


關鍵在國家政策需要有具體路徑和實踐藍圖,否則最終仍會流於口號。


拉回年輕人、善待獨居老人

在看到曙光前,仍有些人在努力為家鄉點一盞燈。曾經中風的菁桐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楊明益,走路時仍看得出來手腳並不便捷。


近六年,他除在志工隊協助下,開設老人食堂供附近住民共餐,每週一、三、五早上還花兩個鐘頭,自己開著車到菁桐和周邊五個里,挨家挨戶送便當給獨居、行動不便或是不願出門的老人。


菁桐-楊明益-老人送餐-新北市

菁桐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楊明益每週有3天,自己開車載送便當給在地長輩,「每次一定要大聲喊,聽到回應才會放心,」楊明益說。(王建棟攝)


「送餐到門口時,我會大聲喊,看看有沒有回應,」楊明益坦言,「有回應就代表還活著。」他曾經兩度遭遇對方沒有作聲,最後發現人已經在家中過世。


擔心菁桐未來可能滅村嗎?


皮膚黝黑、頂上毛髮稀疏的楊明益沒有多想,他說,人逐漸變少不是他能控制,這是政府的責任,他的責任是盡量照顧老人,讓他們生活舒適,「因為我們也會老,總希望傳承下去,有一天也會有年輕人照顧我們,」他說。


菁桐-老人送餐

(王建棟攝)


在南部的布袋,鎮長蔡瑋傑有同樣的焦慮。


「我現在是心急如焚,」蔡瑋傑嘆了一口長長的氣,隨著嬰兒潮世代老化,人口下降的速度會愈來愈快,為了和時間賽跑,他在心裡描繪更大的夢想。


由閒置鹽田所規劃而成的布袋濕地生態園區,因為廣達超過1300公頃,一度引來居民反彈認為限制建設發展。


與其一味抵擋,不如將弱點變優勢,蔡瑋傑說,每年4月到10月有50萬人從布袋搭船到澎湖玩,10月後正逢候鳥來過冬,他提出和縣政府配合,從鰲鼓濕地森林園區、布袋濕地生態園區到八掌溪出海口,形成一條沿海賞鳥廊道。


在東北季風增強時的觀光淡季,反而可望吸引全世界的賞鳥族群,將觀光和產業結合,「唯有運用既有利基,整合推廣帶動地方經濟,才有可能將年輕人留下來,」他說,「把人留下來,布袋才有回穩的可能。」


台灣從南北、東西、城鄉到山地、平地,本島和離島的差距不斷在拉大,要拉近日漸擴大的落差,需要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從法規改造到環境營造,提出更為精準的政策。


然而,正在逐步逼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如今最缺少的正是時間。(雜誌原標題為:只剩葬禮,沒有婚禮 無子偏鄉悄悄滅村。責任編輯:洪家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