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鮑莫爾成本病」?(Baumol' s Cost Disease)
鮑莫爾成本病是美國經濟學家威廉·鮑莫爾(William Baumol)提出的現象。他把經濟分成兩大部門後發現:商品部門的價格隨著科技發展、經濟成長持續降低,而服務部門的價格卻持續走高。
例如,冰箱、空調、洗衣機、手機和汽車的價格越來越便宜,但同時,聽一場音樂會、講座的價格卻越來越高。
「鮑莫爾成本病」給管理者的啟示
30年前,在樓下的髮廊剃頭,最多30元;買一隻電子手錶,要價1200元。但今天,我們去樓下剪頭髮,理髮師剪沒幾下,就要收500元;網購一隻電子錶,卻只要600元。
為何有的東西變得越來越貴,有的東西卻越來越便宜?該現象叫做「鮑莫爾成本疾病」。
經濟學人資深編輯萊恩.艾文(Ryan Avent)解釋,隨經濟與科技發展,有些產業的生產力提高許多。例如,汽車業學會以低成本做出更高品質的汽車,同時製造出更多汽車 。
但對於服務部門而言,餐廳服務生並沒有從一小時服務6桌,變成600桌;理髮師也沒有辦法同時幫6個人理髮;牙醫師還是一次只能埋頭處理一張嘴。
然而,因為生產力大增,商品產業的報酬因此提高;若弦樂師的報酬沒有隨之提高,弦樂師就會改去當軟體工程師,那就沒有人要表演弦樂了。
換言之,「商品」產業的生產力提高,也提高了「服務」業人員的機會成本。因此服務業的報酬必須提高,才能留住人,就像是今天的弦樂四重奏與100年前相比,生產力沒有差別(表演一首莫札特的曲子所耗費的時間是一樣),但今天的弦樂師薪水卻比100年前高。
因此,在這些生產力成長緩慢或甚至沒成長的服務業,薪資通常也會逐漸上漲,也就反映在售價上。
「鮑莫爾成本病」有哪些實例?該怎麼避免?
在生活週遭,你是否感受到「平行世界」的矛盾?
一方面科技產品功能越來越強,價格卻持續降低。電視越來越大、手機越來越快、影片與音樂選擇越來越多、衣服也越來越便宜,生活有更多選擇,讓我們感到越來越富裕。
然而,另一方面卻覺得匱乏。買東西變便宜,修東西越來越貴,洗髮精越來越便宜,剪頭髮越來越貴等,此外,家長們的教育帳單也不斷變厚,學校、才藝班、保母、家教等。
失衡的原因之一,和「鮑莫爾成本病」有關。
那麼,究竟該如何避免鮑莫爾成本病?
雖然鮑莫爾認為,成本病根本無法治愈。而且在未來30年,和生活品質有關的服務將會變更昂貴,而批量生產的商品將會變得越來越便宜。
不過,隨著人工智慧技術逐漸成熟,機器人很可能將取代部分工作,這意味著技術將使商品的生產效率繼續提高,與此同時,也有機會改造服務部門。
因此,未來科技的主要課題是如何「在服務產業創新」,如教育、醫療、政府機構等,誰能降低服務業人力成本,就可能越有價值。
但畢竟,有些工作機器難以取代,大部分人不會樂意花千元去聽機器人演奏的音樂會,「鮑莫爾成本病」恐怕難以根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