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爆發,各國不斷升級防疫措施及醫療物資,為什麼疫情仍會失控?重症醫師黃軒表示,心理學的「奇異效應」可以解釋。人們在面對疫情大流行危險時,心理逐漸變得麻木,失去同理心,這冷漠的態度又再釀下一波疫情大爆發。

黃軒於臉書「黃軒醫師 Dr. Ooi Hean」指出疫情下的特殊現象,去年底美國疫情爆發,造成每天有3,000人死亡;近期台灣疫情嚴峻,全國進入三級警戒,應該引發更廣泛的同情心,並應改變公眾行為以阻止病毒傳播。但黃軒說,當時的美國、現今的台灣,事實並非如此。

黃軒舉例,疫情愈嚴重,大賣場就出現愈多群聚人潮,儘管專家人士不斷警告「不要出門」,民眾反而表現出不屑一顧、嗤之以鼻的現象,尤其面對COVID-19危機時,這種愈冷漠的心態愈明顯。黃軒指出,這跟心理學「心理麻木(Pschy Numbing)」有關,俄勒岡州大學心理學教授保羅·斯洛維奇(Paul Slovic)發現,當一個人面臨疫情大流行時,個人情感會非常強烈;但當人數持續上升時,大家對於大流行的擔心分散了,開始對主題冷漠,變得不太關注疫情。這冷漠的心就會演變成另一場疫情大爆發。

黃軒醫師指出,疫情愈嚴重,大賣場就出現愈多群聚人潮。圖為5月15疫情大爆發後,傳統市場人潮洶湧。(資料照,杜宜諳攝)
黃軒醫師指出,疫情愈嚴重,大賣場就出現愈多群聚人潮。圖為5月15疫情大爆發後,傳統市場人潮洶湧。(資料照,杜宜諳攝)

斯洛維奇教授嘗試了一項實驗,若出現一個極度貧困需要幫忙的小女孩,大家會大力幫忙,但當同樣問題的對象變多,人類感覺會下降。也因此,「COVID的死亡和案件總數愈多,你個人會失去感覺、會失去情感,導致警示戴口罩、洗手,保持社交距離,都是耳邊風而已。」

另一個和心理麻木有關的心理效應為「奇異效應」,解釋了人們是如何過分關心第一個人的遭遇。斯洛維奇教授以電影《搶救雷恩大兵》為例,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不惜花巨大努力拯救一位士兵,隨著「雷恩大兵」的例子增加,人們的同理心便開始消退,並不會按比例增加幫助的意願。黃軒說,「我們的情感,逐漸無感,甚至消失。」

黃軒提到,心理麻木可以是一種防禦機制,切斷情感的聯繫;同時也可以是一種傷害機制,這是物極必反,例如大批歐美民眾群聚不戴口罩,向政府示威抗議。若問題無法解決,當心理麻木久了,不安情緒隨之而來,導致家庭暴力事件到處發生。黃軒表示,全球皆是如此,各國專家陸續提出警告,「由於民眾因疫期無法外出或工作,將使家庭暴力發生的風險增加」,這又被稱為「新冠壓力症候群(COVID Stress Syndrome)」。

隨著疫情爆發,當心理麻木久了,不安情緒隨之而來,導致家庭暴力事件到處發生。(示意圖/shutterstock)
隨著疫情爆發,當心理麻木久了,不安情緒隨之而來,導致家庭暴力事件到處發生。(示意圖/shutterstock)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尊重身體自主權!請撥打113、110。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有家暴事件請打113保護專線。

#台灣 #新冠肺炎 #心理學 #麻木 #奇異效應